贾元春对林黛玉的真实态度及其在宝玉婚事中的立场,历来是《红楼梦》研究中争议颇多的话题。两百余年来,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大牛证券港股,始终未能达成一致见解。
从价值取向来看,元春本应与贾母和宝玉站在同一立场;而从性情气质而言,她与黛玉更为相近。因此,认为她支持宝黛姻缘的观点确实有其合理依据。然而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元春的许多具体行为都表明她更倾向于支持王夫人主张的金玉良缘,这给贾母和宝玉带来了不少困扰。值得注意的是,在清虚观打醮事件之后,元春就再未对宝玉的婚事发表过任何意见。
这一转变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在清虚观事件前,元春受到王夫人的影响,支持了薛家的联姻主张。但经过贾母通过张道士的巧妙暗示,元春终于明白宝黛两情相悦,也了解到贾母坚决反对与薛家结亲的立场。自此之后,她便明智地置身事外,不再干预此事。
展开剩余74%关于元春是否喜欢黛玉,文本中确有蛛丝马迹可循。她们仅有的直接接触是在元春省亲之时,当时两人甚至没有单独对话。元春对黛玉的了解大牛证券港股,仅限于那次短暂的会面以及黛玉所作的应制诗。虽然元春称赞薛林二人的诗才在众姊妹之上,但这种应景之作很难展现黛玉的真实才华。倒是黛玉后来代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才真正体现了她的诗风特色,可惜元春误以为这是宝玉的进步。
省亲时的短暂会面中,众姊妹表现中规中矩,无人特别突出。但元春此后的种种举动确实流露出对黛玉的疏远。这也不难理解,因为王夫人每月都能入宫面见元春,必然会不遗余力地推动金玉良缘。面对贾母这个最大阻碍,王夫人借助元春的影响力也在情理之中。
端午节赏赐时,元春给宝玉和宝钗的礼物明显带有赐婚意味,这种公开表态显然是受王夫人影响所致。从亲疏关系看,林家与贾府是姑表亲,理应比薛家的姨表亲更亲近;从成长经历看,黛玉自幼在贾府长大,与宝玉青梅竹马,这是贾母精心安排的;从传统观念看,黛玉比宝玉小一岁,而宝钗大两岁,以贾府的门第,通常不会选择年长的媳妇。
元春支持薛家,未必是真心喜爱宝钗,但显然对黛玉缺乏好感,否则至少会征求贾母意见。可以推测,王夫人在促成金玉良缘的同时,必定在元春面前对黛玉有所诋毁。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元春判断力的不足。
元春最终被缢死的结局也耐人寻味。以皇妃之尊,即便失宠,最多被打入冷宫。若非牵涉谋反大罪,断不至于遭此极刑。贾府当时已无谋反实力大牛证券港股,因此元春之死很可能是因其政治上的不成熟所致。
王夫人表面吃斋念佛,实则心狠手辣。荣国府的多起命案背后都有她的影子;她看似温厚,实则目光短浅,竟想为宝玉娶商户之女;她明里顺从贾母,暗地处处作对。连宝玉都直言母亲被金刚菩萨指使糊涂了。
贾母评价这个儿媳是个木头,宝玉说母亲糊涂,贾环抱怨太太偏心,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的愤怒何尝不是针对这位嫡母?黛玉《葬花词》中风霜刀剑严相逼的控诉,除了王夫人,贾府还有谁能给她如此压力?
令人诧异的是,饱读诗书的元春,经过十余年宫廷生活,竟未能看透生母的真实面目,足见其洞察力的欠缺。
最懂宝玉的当属黛玉和贾母,其次是凤姐、探春、晴雯。可悲的是,最不理解宝玉的恰恰是他的父母贾政、王夫人,以及薛宝钗。元春从小照顾宝玉,不仅是生活上,更是他的启蒙老师,姐弟情同母子。按理说应该最懂弟弟,但从后续发展看,宝玉与姐姐日渐疏远,可见元春并不真正了解弟弟。
林家对贾府意义重大。贾政虽平庸,却明白家族需要文化转型,因此为长子娶了清贵之家的李纨。上一代荣国公将贾敏嫁给诗礼传家的林家,也是同样考量。对这些家族战略,元春理应心知肚明。
在为弟弟择偶这样的大事上,即便为家族计,也该优先考虑林家的黛玉,而非商户之女宝钗。元春在此重大抉择上的失误,暴露出她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糊涂。
缺乏分析力、智慧不足、思想幼稚,这些特质在元春对宝玉婚事的态度上已显露无遗,也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一个在复杂宫廷环境中生存的妃嫔,却连最基本的识人之明和政治智慧都不具备,其悲惨下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文作者:屏山品红楼]
[参考文献:《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发布于:天津市米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